谈判结束后,美财长亲口表态,可以不对华加税,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Connor 火币pro官网下载 2025-09-17 3 0

当地时间9月15日,中美代表在西班牙马德里结束了为期两天的经贸会谈。尽管这只是一次例行的双边交流,但在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的复杂背景下,这次会谈所传递出的信号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方在会后发布的新闻稿明确重申了三点核心观点:坚决反对将经贸和科技问题政治化、任何涉及技术出口的问题都必须依法依规审批,以及重申“互利共赢”的原则。这些表述并不新鲜,却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显得分外重要。当前,美国在不断扩大对华制裁的同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频频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这使得中方的关切显得愈发迫切。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对外表态,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考虑暂停对中国因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加征的关税,但前提是欧洲不对中国加税。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给中国和欧洲之间制造矛盾,同时也传达出美国并非心甘情愿,仍然在寻找机会对中国施加压力。这种做法颇具威胁意味,仿佛在暗示:“只要你们不合作,我就会继续加大力度。”

谈判结束后,美财长亲口表态,可以不对华加税,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美博弈的另一重要一环,就是欧洲的态度。贝森特在批评欧洲国家依旧从俄罗斯购买石油时,呼吁欧洲对这些国家加征“二级关税”,试图以此来增强对俄罗斯的经济压力。然而,德国《商报》指出,布鲁塞尔拒绝了特朗普政府要求对中印征收100%惩罚性关税的提议,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一刀切”的关税政策不仅打击俄罗斯,还会直接影响到欧洲自身的经济。

面对乌克兰冲突的压力,欧洲也希望对俄罗斯施压,但他们同样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要回应国内对乌克兰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中国和印度等国实施制裁将导致更高的通胀,加剧消费品价格上涨。这种微妙的平衡使得欧洲在美国的压力与自身利益之间不得不精打细算。

有趣的是,虽然美国希望通过对欧盟的施压来完成其围堵俄罗斯的战略,但美国近几年的能源政策转变也不可忽视。美国扩张液化天然气出口的背后,不仅是要让欧洲成为其能源的大客户,更是想通过这样的手段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谈判结束后,美财长亲口表态,可以不对华加税,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展开全文

“互利共赢”的概念在中国外交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在美国的制裁政策下,这一理念正遭遇重重挑战。中方在会谈中强调,单边霸凌和经济胁迫毫无建设性,而促进对话与协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一立场无疑为各方提供了反思的契机:如果欧洲过于跟随美国的步伐,不仅损害了自己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自身的产业链安全。

从长远来看,中美此次马德里会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种框架协议,但双方的争议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美国虽然没有立即取消关税,但这次会谈的结果成为了一个“暂时性的止血”方案,而非真正的和解。未来几个月的走向将至关重要,特别是在11月10日的关税休战期限之前,如果双方能够进一步沟通并达成一致,或许能够维持现状。然而,以贝森特的表态来看,约定的“不加税”承诺充满了条件,真正的缓和似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中美之间的关系不仅关乎两国的未来,更是影响着整个全球经济的走势。随着美国加强其全球经济政策的执行力度,中国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通过交流与合作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谈判结束后,美财长亲口表态,可以不对华加税,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互动,将极大地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审时度势,把握自身利益与大国之间的博弈关系。是否能够找到一条既能保护自身利益,又能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道路,考验着各国领导人的智慧与耐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