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两岸专家学者齐聚郑州 研讨伶伦造律音乐史话
2月22日下午,为更好呈现“何以华夏——仰韶文化数字艺术中心项目”音乐展项,从艺术角度展示中华文明的韵律之美,两岸专家、学者、设计机构齐聚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深入探讨伶伦造律的音乐故事,研究音乐史话的数字化呈现和艺术化表达。
研讨会由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昕主持,台湾汉唐乐府创办人、南音名家陈美娥,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田凯,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楚小龙等专家先后发言。武汉火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和音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博纵科技有限公司、玛雅灯光等设计机构的代表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伶伦是黄帝的乐官,被尊为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根据《吕氏春秋·古乐》的记载,黄帝命令伶伦制作音律。伶伦模拟自然界的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音律,这一传说称作“伶伦造律”。
展开全文
《伶伦制乐》水墨,孟祥军。图源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
作为“何以华夏——仰韶文化数字艺术中心项目”的主题常设数字互动展,《何以华夏》数字化艺术展分为五大篇章,以神话故事为展览脉络,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美术学等多门类学科,以考古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历史古籍、文献资料作参考,利用数字艺术加强考古学文化展陈的形式和表现力,打造可调动五感体验的全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第三篇章《曙光乍现》的“伶伦造律”展项中,将还原五音十二律的诞生,表现黄帝乐《咸池》的主调旋律,并与艺术场景交融,观众可在此空间内进行五感互动体验。
南音名家陈美娥于1983年成立的台湾汉唐乐府,是以南音乐曲为基础的古典乐舞剧团,代表作《艳歌行》、《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等,是台湾600年来唯一受邀进入故宫演出的艺术团体,历访美国、欧洲、澳洲、日、韩、东南亚、大陆等地,让更多人认识梨园乐舞和南音。研讨会上,陈美娥从成立汉唐乐府的初衷谈起,将伶伦造律的古典魅力与故事细节娓娓道来,强调中国音乐源于诗歌,诗歌源于声韵,建议项目团队深挖史籍记载,通过凤凰、竹子、阴阳五行、八卦等元素呈现十二律和五音的形成,并突出数字化的概念,使展项简洁、易懂又有文化深度。
2015年1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汉唐乐府”表演团队用非遗“南音”演绎《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乐舞。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田凯则从史学角度探讨了音、律、乐的形成次序与关系,并提出在黄帝时代,文明诞生的前夕,“造律”关系到社会的规范化。“伶伦造律”板块关键在于告诉观众音乐从自然中来,告诉观众什么是音乐、如何辨别音和音乐、如何辨别音乐和音律等。具体到展项中意向的选择上,田凯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建议,并希望这个展览能从自然界的声音出发,通过山川、河流、云层、雷电、阳光等自然意向,以及飞鸟鸣叫、动物吼声等声响,综合提高观众对于自然的感知力,体验自然之音、律、乐的过程,直至体会文明诞生的过程,内心产生深厚的情感共鸣。
陈美娥(左一)与田凯在研讨会上
河南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楚小龙紧接上述话题,提到展项的下一个关键步骤,在于天籁之音汇集之后向韶乐过渡。他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的伶伦形象,也有对韶乐的想象,互动展项需要把中国的考古学文化元素、传统音乐文化元素提取出来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以音律触动心灵的标志性亮点。
之后,专家团队与建设团队对于具体的画面展示、文化意向的选择进行了热切的讨论与交流,负责音乐、影像、数字互动分工的团队表示,将基于各位专家学者的丰富论述,将伶伦造律这一展项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
此次伶伦造律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何以华夏——仰韶文化数字艺术中心项目的重要进度节点,标志着由专业团队把关的历史文化元素进一步深入到了项目展示展览的方方面面。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得以更加深入了解黄帝时期音乐的广袤深邃,而在学术和艺术上的双重把关,也让观众更加期待这一展项的最终效果。
黄钟大吕,华夏正音。黄帝时期的音乐,带着五千余年的历史律动,即将在何以华夏——仰韶文化数字艺术中心再次奏响。目前,数字艺术内容正在抓紧制作中,预计将于今年五一与观众见面。
评论